文|蔗青文化工作室 洪崇銘
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計畫為與彰化民眾共融共好、永續發展,自主成立「近岸永續發展基金」,考量到彰化沿海鄉鎮在各項資源上的不足,特別規劃出「彰化沿海鄉鎮特別基金」,目的為支持沿海居民的福祉,與其共創共好。此基金為20年以上的長期計劃,提供給彰化沿海六鄉鎮公所、居民、學校、社區團體等申請經費,並執行相關永續發展的計劃。此文透過專訪台原畜牧場的養殖經驗,看見福興鄉酪農產業結合地理條件與科技技術,如何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
彰化縣福興鄉,有「乳牛的故鄉」之稱,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台灣最大的酪農產業區,是國產鮮奶的重鎮。然而,之所以選在福興設置酪農專區,其政策脈絡源自於此處為沿海地帶,風大且土地貧脊,1970年代政府看中此處強烈東北季風的特性,正好得以使牛舍保持通風,廣大的土地則種植牧草提供乳牛作為飼料來源,此後以家庭為單位的畜牧場經營模式,便就此底定,而台原畜牧場也是循著這樣的歷程而落地生根。
全天候的照顧:從早到晚的牧場作息
牧場每日的工作開始於清晨五點左右,工作人員陸續展開一天的忙碌。首先,員工們會準備牛隻的飼料,有些則負責擠奶。擠奶的過程遵循嚴格的流程,牛隻在進入擠奶區前必須經過清潔和消毒,確保奶品的品質。擠奶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仔細檢查牛隻的乳房與乳汁,若發現有發炎的情況,則會立即隔離該隻牛,以確保乳汁的穩定和風味。
擠奶完成後,牛奶會迅速冷卻並進入乳桶,在出廠之前,所有的生乳都需經過抗生素檢測,以確保符合加工標準。除了擠奶,牧場還需定期檢查牛隻的健康狀況,如果發現牛隻生病,獸醫會進行必要的照護。此外,小牛的養殖同樣受到重視,新生小牛前兩週由工作人員餵養母乳,在狀況穩定後,則使用自動餵飼系統,根據小牛的年齡和需求,自動調整餵食量。
在飼料方面,台原畜牧場透過「小地主大佃農」租用的農地,種植新鮮的狼尾草,這樣不僅能保證牛隻的飲食新鮮,還能有效降低成本。同時,牧場引入全自動的拌料機,根據需求調整飼料的拌製與配送,讓牛隻每天能夠獲得四次新鮮的飼料,不僅提高了牛的採食量,還提升了乳量和健康水平。
有效運用資源的綠色循環經濟
整體而言,自動化設備和管理流程的引入,使得台原畜牧場能夠在保持高品質牛奶生產的同時,減輕工人的工作壓力,實現更加高效的運營。與此同時,則能夠投入更多心力投入有效利用資源的循環系統之中。其中種植牧草、糞便灌溉和草料飼養的循環模式,便展實現了可持續經營的重要性。
政府對於酪農的環保條件要求相當嚴格,農場必須符合排水、廢水管理等標準。台原畜牧場運用環保型的灌溉系統,將經處理的污水澆灌到周邊農田,這不僅有助於灌溉作物,還能有效地將廢水再利用,形成一個良好的資源循環。糞便的處理則利用糞便擠壓機,將牛隻的糞便進行脫水,留下的乾糞便可用於堆肥或直接作為農田施肥的資源。
這樣的循環系統,為牛隻提供了新鮮的飼料,確保飼料的品質與供應,並降低對國外進口草料的依賴,更能夠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從而實現健康友善的飼養環境。透過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資源管理方法,期待能夠達成環境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變遷,是產業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
高溫挑戰:氣候變遷下的乳牛管理
乳牛偏好涼爽的氣候,冬季通常是乳牛的生產高峰期,因為涼爽的氣候促進了牛隻的食慾,進而提升了奶量。而在炎熱的夏季,牛隻不僅會因為高溫而食慾不振,還需要面對繁殖和健康管理的挑戰,特別是在配種方面。由於配種的成功率在夏季較低,這對於未來的奶量和收益造成不小的影響。
為了應對近期異常的高溫,改善畜舍的通風,使用風扇和灑水系統,以降低牛隻的體溫,確保牛隻的舒適與健康。這種降溫措施相當重要,若牛隻在產奶期間無法正常進食,可能導致牛隻出現健康問題,甚至無法再次配種,這樣的狀況不僅造成經濟損失,也影響整個牧場的運作。
氣候變遷挑戰著乳牛的成長環境,氣溫的上升和降雨模式的變化使得牛隻的健康管理更加困難。此外,極端氣候事件如颱風、異常高溫、旱災等,皆增加了運營的風險。因此,牧場必須採取創新的管理措施,來克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各種挑戰,並不斷探索提升牛隻健康與福祉的方法。
福興酪農的生存之道
從台原畜牧場的經驗中,得以看見彰化縣福興鄉的酪農產業結合了當地的自然環境特性,並在政策支持下成為台灣乳業重鎮的軌跡。然而,隨著氣候變遷的日益加劇,酪農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氣溫上升到降雨模式的變異,這些環境變遷不僅影響了乳牛的健康,更直接關聯到酪農的經營成敗。
這些挑戰使酪農業者必須持續探索新穎且可持續的經營方式,透過資源的循環利用,不僅在地理和氣候條件下維持運作,還致力於減少對進口草料的依賴,並推動環保型經營模式,為酪農業的永續發展開啟了另一扇窗,藉由創新管理、調整經營策略與技術革新,福興鄉的酪農產業期望在變動的環境中持續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