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頭水尾的教育新想像:當孩子成為風,就會自帶能量

文|蔗青文化工作室 洪崇銘

「中能離岸風場計畫」是由中鋼公司與來自丹麥的CIP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共同開發,位於彰化外海的離岸風力發電計畫。中能離岸風場為了與彰化沿海六鄉鎮共榮共好,特成立「中能近岸永續發展基金-彰化沿海鄉鎮特別基金」,其中運用此基金辦理的 「風動.轟動 風潮世代領袖行動 —彰化沿海鄉鎮小學再生能源暨科學夏令營」來到第二年,本文透過專訪計畫統籌芳苑鄉後寮國小曾雅瑛校長,不僅看見夏令營的規劃設計,更探討沿海鄉鎮未來的教育願景。

彰化沿海地區,因地理特性地廣人稀,一向被認為是教育資源取得相對困難的區域,隨著近年來綠能科技的崛起,該地區的教育格局迎來了改變的契機。「風動.轟動 風潮世代領袖行動」的啟動,正是「中能離岸風場計畫」為當地的學童帶來的全新想像,在眾多教育工作者接續投入之下,整個區域的教育願景正在逐漸產生質變。

教育是一場與貧窮及文化不利的戰爭

芳苑鄉後寮國小,位處芳苑鄉的後寮村,就地理位置而言絕不稱不上具有任何優勢,然而在校長曾雅瑛的眼中,越是缺乏資源的地方,越是要能夠透過連結社區及外部資源,讓生長在鄉村的孩子能夠有看見世界的眼光。她提及:「因為學校偏遠的關係,所以暑假通常孩子都沒有去處,不太像都會區的孩子會去安親班,或是參加很多營隊活動,所以都要向教育部申請夏日樂學,或是自己尋找經費辦活動,當時想起CIP相當關注沿海六鄉鎮的教育,或許是一個機會。」

這樣的起心動念,促使曾雅瑛主動聯繫CIP,共思如何開辦與綠能相關的教育課程,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機會。經過多次討論與實地勘查,透過後寮國小先前運用Google社區公益計畫所發展的綠能課程為基礎,包括風機、太陽能板以及綠能啟動的STEAM教室,最終發展成具體的STREAM課程,即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閱讀(Reading)、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等多元領域的整合學習,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學習視野,也促成了綠能暑期夏令營計畫的落地。

她認為,只要心裡有孩子,就會知道要去連結社區、連結資源,家長也會知道這間學校在庇蔭孩子,會讓孩子來參與。對她而言,教育就是一場與貧窮及文化不利的戰爭,而這個主動出擊的舉動,也為她的教育生涯開啟了另一趟奇幻之旅。

校際水平串聯,創造良性競爭的教育氛圍

曾雅瑛坦言,起初只打算為芳苑鄉的學校爭取資源,但後來在計畫的支持下,擴展至所有沿海鄉鎮,第一年便聯合辦理了四場夏令營活動,走到第二年,更擴大為五場,在伸港鄉新港國小、鹿港鎮頂番國小、福興鄉西勢國小、芳苑鄉後寮國小及大城鄉大城國小-特色遊學中心接續展開,藉由跨校合作,不僅讓更多孩子受益,也促使每所學校根據自己的特色,發展出各具地方文化的獨特課程。

在目前的營隊執行框架之下,不僅場域限定為沿海六鄉鎮的學校,課程內容也偏向精緻化教學,以至於各校教師需要在既有的STREAM課程當中,持續累積課程深度,從太陽能車、仿生獸、藍芽音箱的操作性課程,到閱讀《馭風男孩》、《One Earth》等讀物,建構環境永續的深層概念,兼顧科技與人文的素養,讓孩子能夠學習以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去解決生活當中的種種問題,透過實作、認知再到行為上的實際轉變。

「有更多的學校加入是可預期的,這幾個學校也在討論一件事,大家在同鄉鎮難免有時候招生會比較敏感,但是我發覺到學校在轉知這個訊息的時候,反倒看到是好的現象,孩子回去會說他去哪裡參加課程,會讓學校省思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發展出自己的校本課程,這是很好的良性驅動。」曾雅瑛說道。

資源投入與價值的擴展

相對彈性的資源供給,使得參與的教師們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去發展課程,不必擔心計畫的限制,反倒更專注於如何將綠能理念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操作中理解科學原理和能源運作,從學生的回饋單也發現,這些課程的影響不僅停留在知識層面,還可能影響孩子們的行為和未來的想像。

曾雅瑛提到,這些課程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們在暑假有事可做,而是希望能夠引發他們對未來的思考,科學、綠能的種子會在這個成長階段進入腦海裡面,知道有這些事物的存在,還包含藝術、閱讀這些看不見的軟實力,都是面對未來非常關鍵的能力,也讓學生產生更多職涯的可能性。

「風動.轟動 風潮世代領袖行動」夏令營的舉辦,所創造的價值不僅止幾天的營期課程,更是回應108課綱三大理念——自發、互動、共好。她進一步指出:「共好是彼此能夠合作的意思,當有學校在某一個向度上面有好的做法,如果可以帶動其他學校,整個鄉鎮地區的教育品質,無形當中就會拉抬上來。」這樣的影響力,不僅在學校之間擴散,甚至能夠觸及鄰近社區,形成效益的擴散。

當孩子成為風,就會自帶能量

家長最初對夏令營的期待,僅僅是希望孩子在暑假期間有個地方可以學習或娛樂,然而,當看到孩子們參與後帶回家的手工製品、以及在新聞媒體報導中了解課程內容時,家長的態度逐漸轉變為對學校教育的高度肯定。家長們看到,孩子不僅學到了書本知識,還接觸到了最新的能源技術,這不僅強化了孩子的競爭力,還打破了彰化沿海地區教育資源不足的既有印象。

曾瑛雅始終認為,「偏鄉是地理位置的認定,我們把中心點放在城市,那沿海地區當然是偏鄉,但如果這裡的教育量能夠展現的話,地理位置就沒有那麼重要了。」過往風頭水尾之處,總是生活淒苦的象徵,而如今風成為一種能量,風機為整個社會帶來潔淨的能源,而成長於此的孩子,如果只是一塊木頭或水泥,那風再大都可能無動於衷,但若孩子自己也成為風,那他們就會自帶能量,將過往的弱點與限制,轉變為優勢和長處。

「有做一定比沒做還累,但是有做一定跟沒做是不同的。」這是參與其中的教育工作者們真實的感觸,開啟學生對於未來的想像,是比任何事情都更為重要的目標,教育的目的在於行為與思維的改變,長遠而言,曾雅瑛期望學生如果可以在自己的鄉土深耕,是因為有想像,以及想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才留在家鄉,而不是被困在這裡,兩者是全然不同的意義。

因此,她展望未來,這樣的課程不僅應該存在於營隊中,更應融入日常的教育體系中,讓孩子們能夠在學校裡不斷接受科學、人文等多方面的訓練與啟蒙,在更多學校中開花結果。隨著孩子們對世界趨勢的理解不斷加深,未來他們將能夠在社會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進而改變這片沿海地區的面貌。教育的價值,從來不僅在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改變生活的能力,而這正是「風動.轟動 風潮世代領袖行動」所共同追求的願景。

作者介紹

猜你喜歡

地方魅力再發現

讓地方絕無僅有的風景,成為說得出口的驕傲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