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地方 賊The thief of places
或許是先遇到了塭仔與溝內如此相鄰的情況,沿著縣道彰1-1走,經過了一條圳道以及四個排水,還有白馬酒莊,到了下一個聚落,我都還以為我在線西。直到聞到空氣中的海產味,才問了路邊的阿姨這裡還是線西嗎?
原來不小心騎到了伸港鄉最靠海的聚落,一個以海為生,甚至以蚵取名的聚落 蚵寮。賊賊大致走完了從伸港到芳苑王功的海岸聚落,當以王功及蚵寮看到的蚵農聚會最多,其次是芳苑的漢堡。
蚵寮算是台灣中南部海邊滿常出現的地名,彰顯當地海岸環境適合蚵活動,而過去先民在當地築寮採蚵,逐漸形成聚落,甚至成為沿海重要的產業。不過台灣最有名的蚵寮應該是在高雄梓官,那裏有蚵寮小搖滾,讓傳統漁區重新rock起來,不知道那裏的人是不是都有腹肌?
蚵寮聚落在沿海線上算挺大的,總覺得有塭仔與溝內兩個聚落中心加起來這麼大,所以我在這裡繞圈的時間也挺多的。光是看google map 就知道這聚落的小巷子很多,幾乎沒有聚落主要道路可言,都是小巷連小巷。對了,實際繞的時候還是不要看google map會有趣許多,因為有些路不會出現在街景上,那是只有我們這些愛亂闖的人才認為的路。
在小巷間看到圍牆後有粉色花磚的老房,再配上庭院擺著的鮮花,還有一隻慵懶的小貓被我的腳踏車煞車聲驚醒,這種聚落感讓人覺得暢意。看不到它堂號完整四字,稍微猜一下是 潁川衍派 ,那就是林姓了,不知道對不對?
不過林並不是蚵仔的大姓,薛與林才是,這棟算是蚵仔在柱上有稍微設計的古厝,好像是鄰長的家。上面寫的西河衍派,正是林家的堂號。上頭的陳家有花餐爛的開,這裡則有兩棵高矮不一的樹,似乎能在海邊聞到除了牡蠣以外的香氣。
除了林姓外,薛姓也很早就來當時還是海埔新生地的伸港蚵寮地區發展。有趣的是,薛姓家族是從芳苑王功、寓埔厝、月眉厝等地,搭乘簡易竹筏移居北上,來此墾荒,不知道當時是否有帶著要與牡蠣產業維生而尋找與王功相近環境的念頭。
因為旅行時只有我一個人,所以路上的小貓和狗狗就是我的好朋友。雖然有時候狗狗很兇,尤其是伸港西部養殖魚場那裏的狗,一直追著叫。通常一些狗把你趕出了領域就會停止,但那裏的狗就死命追,我也只好邊喊退後,邊往前騎,險些跌倒。
而貓貓則看到人就跑,這也許是野貓的本性,但也可能真的怕人,畢竟在線西和伸港我都聽到關於貓的一些故事。所以我很喜歡趁貓貓睡覺的時候偷拍他,但他們都很靈敏,這時候一場諜對諜就發生了。你瞪大眼鏡看我,我對你微笑,然後按下愛瘋鍵,你留在我的影像中,希望你可以活得好好的。
作為一個靠海的聚落,擋風以及擋煞的照壁便是聚落建築的特殊構造。總覺得我可以成立一個照壁連線,目前看過最多照壁的地方就是在小琉球,台南鯤鯓地區也有。彰化則以蚵寮為多,不過線西有些聚落也可以找到。
當我詢問路邊剛處理完牡蠣的姊姊照壁問題時,她直接告訴我後面還有很多,總覺得這可以當蚵寮的特色之一,畢竟每個照壁的結構或造型都不相同,可說是千奇百怪。
通常古厝前面才會有照壁,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古厝改建成新房後,前面還有照壁設計的建築,算是有特色了吧!與前面磚造水泥的照壁建築材質就不太一樣。即使老房子拆除了,但風水還是得相信啊!?
說到相信,得談談這裡的主廟了。蚵寮村的信仰中心為代天宮,作為一個討海聚落,求得神明給予海上生活庇佑也是應當。因此,代天宮主祀神明為五府千歲(朱、池、邢、溫、玉),副祀天上聖母。
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由薛姓籌建廟宇,不少人募款購地,但當時只完成基礎。後來於民國六十三年(1974年)才向移居外地的鄉親募款,代天宮才算完工。
這應該是蚵寮少數的街屋建築,她在的位置也很奇妙,不知道過去這棟是單純住家,還是有做什麼樣的生意? 我猜看看會不會是雜貨店,現在的蚵寮兩家雜貨店都集中在北橫二路上,我會稱它為蚵寮的外環道。還有這建築頂上的圖騰也頗有意思,但好像裂開了。
稍微問了一下姐姐關於剝蚵茶湯會的故事,的確是有不少村中長者會互相幫忙,但伸港近遠海的牡蠣一年不如一年,與插在海上的那些發電柱子有關。聽姊姊說,這四年來可說是每況愈下,到底蚵寮還會不會是蚵寮呢?
倒是連續兩天都騎到有蚵的聚落,能感受到芳苑王功與蚵寮發展的落差。當然王功藏有一些關於蚵的秘密,卻能在觀光相關產業中找到蚵的出路,伸港的蚵寮沒有這機會,有點可惜。雖然都可以看到村中長者在剝蚵的畫面,但聚落紋理相差甚遠,如果想要稍微不觀光化的蚵聚落,那就來伸港吧!
不過王功和蚵寮還是不是蚵的產地,或許還存有疑問。撇開人口老化的問題不談,沿海環境的改變,以及近幾年疫情與氣候變遷,都影響著蚵產業的維繫與上下游關係。還是要說,對我而言,地方創生就是讓願意在這裡居住的人好好的生活著,好好維繫一個產業,甚至是一個聚落,似乎牽連著太多與蚵不直接有關係的政治。
往北走,在蚵寮村與曾家村的交界處,靠近台十七線的地方,左轉往彰濱工業區,右轉則往伸港市區。而在這轉角的一隅,有一塊被圍起來的廢墟。賊賊過去是廢墟控,之前就很想來這廢墟探險。不過現在也不用探險了,禁止進入的標誌告知我晚來了一步。
關於這座廢棄工廠,過去曾有些微印象是紡織廠,但不太清楚它的背景。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來自和美三豐董事長斥資十億在此地成立「巧紡」染整廠,卻因環保抗爭和政商協商不成而關閉。當中情形頗複雜,如果純粹就環境運動的大時代背景雖然能夠解釋,但當中細微的關係與立場就被稀釋掉,這篇GQ報導的反轉滿有趣的,讓我們有所思考。
延伸閱讀|彰濱廢墟「巧紡」─ 從紡織工廠到外拍聖地
在google map看到一個被冠上「海中小屋」的景點,標誌在伸港海邊,讓我頗些好奇。原以為是新的打卡景點,沒想到是有歷史價值的漁業建築。近年因為打卡秘境這件事,讓這過去彰化沿海的地景,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但不確定在打卡同時,大家是否會去了解它背後的故事。
此建築稱為海寮,在台灣沿海養殖漁業萎縮前,彰化沿海能夠看到這些臨時性建築矗立於海上。有看到兩種說法,一是早期虱目魚無法人工飼養,在二月到四月期間虱目魚苗甚多時,漁民會趁海水漲潮在岸邊捕魚苗,海寮就成為海上作業漁民的緊急避難所。
延伸閱讀|海中小屋
另一種說法,此為漁民們在潮間帶所搭起的蚵棚,作為看顧文蛤或牡蠣田時所用。其實這兩種說法並不相違背,或許只是時期與選擇性而影響,全盛時期這片海岸可是有三十多座海寮,目前似乎僅剩這一座。被夾在布滿風車的彰濱工業區,與北方的火力發電廠之間,海寮很像異世界的產物,又或是工業化的進程,讓我們遁入煙霧繚繞的國度,再也看不清過往。不過曾家村還有不少可耕地,
田尾排水以南是前面提到的蚵寮村,北方則是曾家村。在造訪曾家村之前,賊賊不認為曾家村靠海,因為它的聚落中心應在台十七線東方的溪口厝。在爬梳文獻時,才發現曾家村同樣是一個以海產為主的聚落。那時還心想曾家村又不靠海,雖然範圍不大,但它的確有一部分是臨海的。
如果要看曾家村的海邊,可以往台十七線走,海中小屋應該就是從那裡下去,但要記得先查潮汐時間,畢竟我們不是漁民,被困住可是需要人搭救的。若要找古厝,便需要往溪口厝走。在進到溪口厝之前,我先在田尾那發現一棟三合院,門樓上寫著張萬順行。
張萬順行的門樓算是保存很完整了,若不是這個門樓,我也不會彎進來見到這座古厝。那時挺好奇曾家村應該都姓曾,怎麼會有張姓,後來問了一位大哥,才知道這座村還有其他姓,像是張姓也挺多的。不知道這個門樓上的張萬順行是否為張家的商號?
而這一間古厝雖然沒有門樓,但它圍牆的柱式讓人為之一亮,再加上那驚人的照壁(在曾家村似乎只看到這一棟有照壁)。不過這間古厝正身部分已被毀的差不多,同樣也是前面比主體還要精采的古厝。
回頭看照片時,意外發現自己拍了一張照片,證明曾家村同樣是以海產為生。那隻顧著盆裝海鮮的狗狗也太可愛,不過這應該是蛤吧!? 我其實不太會分那些蚌殼類的海洋生物,也很少吃海產,有沒有人可以教我分法的?(跪求)
有查到報導,曾家村也有養殖烏魚,似乎一年只抓一次,饕客都會慕名前往養殖池附近採買。一開始,我其實以為烏魚是章魚,後來才意識到烏魚應該是烏魚子的媽媽,我不只是植物盲,整個生物課都該重修了。
曾家村舊名為溪口,原以為是指田尾排水的出口,沒想到此地為舊大肚溪的出海口,這跨距滿遠的。伸港地區有一個縣定民俗為「彰化新港十八庄送大爐」,過去為德頤新埔十八庄,而曾家村便是這十八庄之一。聚落早在乾隆初葉就形成,該開始還不是以曾姓為主。
嘉慶年間,有曾箴、曾博、曾岳、曾養、曾田、曾園等人或其子嗣來墾,隨著曾姓越來越多,戰後溪口厝便改名為曾家村。在曾家村會看到不少老屋的門額上寫著「龍山衍派」,這便是曾家的堂號。然而,還是要記得,曾家村可不是只有曾家,這是大哥提醒我的。
地方賊移地生活提案 EP5 路迢
鹿港駐村合作計畫之彰化沿海六鄉鎮田野調查
- 發表日期:2022年5月27日
- 探訪區域:伸港鄉 蚵寮
- 探訪地點:蚵寮聚落、海寮、
田調位置
本文經《地方 賊The thief of places》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