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蔗青文化工作室 洪崇銘
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計畫為與彰化民眾共融共好、永續發展,自主成立「近岸永續發展基金」,考量到彰化沿海鄉鎮在各項資源上的不足,特別規劃出「彰化沿海鄉鎮特別基金」,目的為支持沿海居民的福祉,與其共創共好。此基金為20年以上的長期計劃,提供給彰化沿海六鄉鎮公所、居民、學校、社區團體等申請經費,並執行相關永續發展的計劃。此文透過專訪兩位來自彰化在地的離岸風電從業人員,擔任Offshore Service Technician的Wayne和Offshore Service Assistant的Julie,從他們的工作經驗當中,看見這個新興產業的日常光景。
Q:可以先跟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的職稱和工作內容嗎?
W:大家好,我是Wayne,目前的職稱是Service Technician,俗稱運維技師。我的工作通常從早上六點半開始,先進行行前會議,了解當天的工作內容,準備工具和材料,裝進箱子後吊掛到船上。我們搭乘CTV(小型運輸船)到風場,爬塔並進行一整天的工作。我現在主要負責除錯,這部分與一般的運維工作略有不同。通常到下午四、五點我們會收拾並回到台中港。
J:嗨,我是Julie,擔任Service Assistant,負責離岸風場的行政事務。我每天早上先到鹿港的辦公室處理行政工作,然後前往台中港的臨時辦公室。我的工作包括協助經理安排行程,以及現場的支援工作。
Q:當初對這份工作的想像是什麼呢?
W:其實我還滿幸運的,原本高中畢業沒打算讀大學,但看到CIP與建國科大合作的新聞,因此去就讀,後來剛有面試的機會,便決定朝離岸風電這方向發展,並且很幸運能加入這個產業。
J:我在前公司也是從事離岸風電相關的供應鏈工作,偶爾會協助港口作業,後來有學長推薦這個產業,說是滿新穎活潑的,我就決定試試看。
Q:這個產業在台灣算很新,進來後跟之前有什麼不同的感受嗎?
W:進來前因為CIP在建國科大有開課程,我已經對工作有些概念。實際進來後,發現會接觸到很多不同專業,如液壓、油壓和機械結構,這些是我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這讓我的工作變得非常充實,學到很多新東西。
J:我的工作比較偏行政,比較不會有很多技術面的東西,但我覺得這個產業的特性是組織扁平化,我們經常跨部門合作,能夠學習很多不同的事情,跟一般傳產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Q:有什麼工作中的難忘經驗嗎?
W:在這個風場的話,第一段大概會爬十五米,第二段大概要爬二十米,十五米大概是三十公分為一個階梯,平常的風浪大概上下一兩個階梯,風浪大的時候可能會來到六或七個,那就完全沒有反應時間。有一次風浪很大,階梯的高度落差太大,很難預測,就會感覺比較驚險,只要有遇到風浪大的情況,我都會特別小心,也會提醒同事。
J:相比之下,我們在辦公室的感受沒有他們那麼強烈,但我們會擔心他們的安全,特別是聽到意外或受傷的消息時。我們經常需要快速應變,臨時調整工作計畫,這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此外,交接期要做一些籌備跟準備,很常收到突然要改計畫,計畫永遠都是不一樣的,當下要很快速開始想怎麼安排,或是要跟老闆討論怎麼處理後續,比較會被臨時計畫打亂。
Q:這份工作會受到氣候的影響嗎?有沒有特別難熬的季節?
W:夏天很熱,容易覺得疲勞,冬天則有東北季風,所以不同季節都有不同的挑戰。遇到浪大的日子,我們有時會暗自期待颱風或是一個氣流來來,或是今天浪剛好高一點,好讓我們有機會待在辦公室準備器材。
Q:浪高到多少會決定不出海?
W:這取決於運輸方式。如果是CTV,浪高1.5米以下都可以出海,但到現場後,如果CTV無法穩定靠塔,可能嘗試幾次後回報主管,重新安排工作。另一種是SOV,較大的運輸船,能承受2到2.5米的浪,因此工作安排會更靈活。
Q:那我們轉換一下角度,兩位都是彰化人,加入這行業後留在家鄉,這對你們的人生規劃有什麼影響?
W:我本來打算進水電行工作,但後來加入這個產業,讓我能在家鄉附近工作,每天只需到鹿港或指定地點,不用每天跟著師傅到處跑,而且我本來就沒有打算往外跑,風場蓋在芳苑外海,理論上就是從鹿港或是靠近這邊的地方出海,因此不用花長時間通勤移動,可以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J:我反而是高中後離開彰化去台北,很少回來,這份工作讓我有機會回家,也讓我有更多時間跟家人相處,這完全是預料之外,從來沒想過會在家裡工作。鄰居也會問去哪裡工作,就跟他們說在彰濱。
Q:家人對你們的工作有什麼看法?
W:一開始我外婆不太喜歡這行業,覺得風險高、資訊少。但我慢慢說服她,這是個新興產業,有潛力,只要他們有疑慮,我就常常跟他們說明,讓他們知道我們是安全的。現在家人都接受了,也覺得這個工作還不錯,創造了不同的就業機會。
J:我高中就離開家,家庭比較自由獨立,當時我跟我媽說我要回彰化工作,她也沒聽過公司名稱,但一提到風機,她馬上能聯想到彰化、雲林附近的陸域風機。我也跟家人分享離岸風機的工作,他們也覺得很有趣,特別是對這行業的發展很驚訝,原來這樣的產業在彰化也有駐點,而我也會跟他們分享一些工作上有趣的事情。
Q:在工作中有什麼讓你們印象深刻的經驗嗎?
W:我遇過一次漁船釣到超大的石斑魚,快到成人腰部那麼大。還有颱風過後,海上漂滿垃圾,看到這些污染後,對環境的影響有更深的感受,天氣好的時候就會看到很乾淨的海,海底下會有很多魚類,能清楚看見海裡的生態群。
Q: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會不會有讓你覺得很棒的地方?
W:這份工作讓我學會勇敢提問。過去在讀書時,通常是教授或老師給資訊,自己不敢問問題,怕被覺得程度差。但在這裡,反而是那些最基礎的問題才最重要,沒有把基礎打好,很多工作是沒辦法有正確理解的,不管是跟主管、同事還是任何人,只要有人有想法就會積極提出來。
J:這裡的合作很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背景,大家互相支援。我們遇到問題時會一起討論,這也是我們能持續成長的原因。另外是自主性,要能夠獨立思考,試著去解決問題。
Q:過程中,你們有什麼成長或轉變嗎?
W:我曾經和其他三位同事一起去上課,他們三位很勇於問問題,我是相對被動的那一個,他們問完問題,我就吸收這些解答,課後那個講師來跟我講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滿深刻,你不問問題,會讓我覺得你才是最有問題的那個人,從那次之後,就會比較會去問我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哪怕是文字上的轉換我看不懂,都盡量去提問和釐清。
J:可能我有工作一點時間,所以適應期比較短,前公司也是比較活潑的,所以對我來說適應期比較短。
敬業:在這樣的產業裡英文要很好嗎?
W:老實說,我的英文程度在兩年半前加入其實沒有到很好,因為常常是上課要一直寫,都在認單字,下課後有空就要再看一次,也是因為這間公司讓我有滿不一樣的環境,我的同事就有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他們英文程度也不一樣,甚至主管也是外國人,就讓我更有練習英文的機會,所以我現在英文比之前相對好一點。
J:我會覺得不能太差,沒辦法定義要多好,但一定會有很多外籍的同事,所以要能夠英文溝通,是口語跟書面上對方聽得懂,你能夠理解,互相都可以就可以,很多專業術語進來之後可以碰到就可以再學,但基本的溝通表達至少要能夠理解。
Q:在這樣多國文化交融的環境中,你們有什麼特別的文化交流經驗嗎?
W:文化交流不算多,但生活習慣不同。我有個馬來西亞同事很直接,不管是對主管還是同事,都會直接提出討論,這跟我們台灣人較圓滑的表達方式不同。
J:我們有外國技師來支援,最近還有日本技師,文化上確實會有衝擊。比如印度人的「YES」是搖頭,剛開始跟他們溝通時就會很困惑,但也讓我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文化現象。這是這個產業的特性,因為我們風場就在很多國家,所以在這間公司不一定會出去,但是會遇到很多從外面進來的人,他就會把世界帶進來給你,德國、丹麥、印度、泰國、日本、韓國、英國都有。
Q:外國同事在台灣工作,會向你們請教一些台灣的生活資訊嗎?
J:短期支援或受訓的同事,他們會問有什麼推薦的小吃或景點。西方國家的同事喜歡綠地,我就會推薦勤美或歌劇院,東南亞國家的同事喜歡吃甜,因此會推薦他們甜品店,還有夜市,幾乎所有外國人都喜歡逛夜市。
W:有時候我們會一起去逛夜市,聊彼此的生活和文化差異。
Q:你們有去過其他國家學習或交流嗎?
W:我去過丹麥、英國和比利時,那裡的技師都很外向、樂於助人。剛加入這行業時,什麼都不懂,但他們會主動教我,帶著我一起學習。
Q:那裡的海和台灣的海有什麼不同嗎?
W:其實差不多,都是浪(笑)。航行時間也差不多,台灣出海大約兩個小時左右,不過在丹麥,出海前沒有看任何的預報,想說港內好像沒什麼事,自己小時候也沒有暈船,現在應該不太可能會暈船吧?出去之後,第一天就直接倒在船艙裡面,那天浪已經接近極限,大概1.4至1.5米,第一次出海就暈船,當天直接吐了,之後我就學乖了。
Q:這個工作環境對人的關注度如何?
W:工作安排很彈性,天氣不好時我們會做報告或備料,保留精力出海時用。主管不會怪你工作沒完成,只要時間到,該撤就撤,明天再繼續。
J:相較於傳統產業,這裡對個人的關注更多。公司提供職涯規劃,會有專業人員協助解決問題。如果有不滿,也能提出來討論,再看怎麼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