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震唐眼中的彰化離岸風電:文化、環境與經濟的交織

文|蔗青文化工作室 洪崇銘

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計畫為與彰化民眾共融共好、永續發展,自主成立「近岸永續發展基金」,考量到彰化沿海鄉鎮在各項資源上的不足,特別規劃出「彰化沿海鄉鎮特別基金」,目的為支持沿海居民的福祉,與其共創共好。此基金為20年以上的長期計劃,提供給彰化沿海六鄉鎮公所、居民、學校、社區團體等申請經費,並執行相關永續發展的計劃。此文透過專訪出身彰化大城鄉台西村,並長期關注濁水溪、西部沿海環境的紀實攝影家許震唐,從在地人、環境運動與創作者的角度,看見沿海風電對於地方社會的影響。

台灣彰化沿海地區的離岸風電計畫,作為全球能源轉型的一部分,對於在此生活和工作的在地人而言,這些龐大的風機並不僅是能源供應的象徵,它們象徵著人與自然、過去與未來的張力。攝影家許震唐認為,彰化的離岸風電是一種複雜的交織體,包含著經濟進步、文化衝擊、與生態環境,是相當複雜的社會議題。

能源轉型的必然之路

「人類文明的進步總是與環境利益交換而來。」許震唐一語道破當前我們所面對的能源轉型議題,皆脫離不了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從台灣早年農業時期水力發電的歷史,濁水溪及日月潭的電力系統曾支撐台灣全島,到近年來的離岸風力發電,便可見台灣經濟與生活方式的劇烈轉變,舊有的能源模式已無法應對現代社會的需求。

風電,特別是離岸風電,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許震唐認為,彰化沿海地區的風電發展是不可避免的選擇,儘管離岸風電在仍存在諸多爭議。他進一步說道,隨著非核家園政策的推行,台灣不得不在極短的時間內快速轉變能源結構,而這樣的進程,卻給當地居民和環境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挑戰。

「環境的問題沒有對錯,只有選擇。」他強調,政府和企業常在經濟需求的壓力下,忽視當地居民和漁業的需求,造成短期進程中社會與環境的矛盾。對於許多漁民而言,風機工程通常選擇地質淺、施工方便的河口地區,而這些地方正是漁業的核心區域。許震唐感慨,這些工程將成本外部化,讓當地漁民承擔生計損失,這是不公平的。

海洋文化資產的衝擊與保護

作為文化工作者,許震唐指出,離岸風機的建設不僅影響生態環境,還帶來了文化層面的挑戰。「過去討海人在這裡怎麼討海?漁法怎麼施作?工具是什麼?站在海洋文資的角度,回過頭審視離岸風機跟過去之間產生什麼樣的牴觸,再去思考需要怎麼修正和加強。」諸多提問,都顯示出當前西部沿海豐富的文化資產,並未得到足夠的保護與重視。

風電發展應更多地融入當地的文化,進行深度調查與研究。他強調,地方文化的扎根與延續,是企業與社會溝通的關鍵,離岸風電業者應當支持當地的文化工作者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理解並尊重這片海洋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脈絡,才可能創造出共好的契機,打造多贏的局面。

基於「海洋」本質上是一個自由的空間,而非企業專屬資源的概念,企業在開發的同時,必須理解並支持這些依賴海洋生存的群體。彰化沿岸海洋生物多樣性自1960、70年代的高峰逐漸下滑,漁獲量的減少反映了產值的下降,但這片海域仍是漁民賴以維生的場域,未來的海域管理應保障漁民的自由參與,這是從文化脈絡到社會溝通以及環境保護面向,皆須面對的挑戰。

紀實影像:誠實地與環境對話

許震唐用影像記錄彰化沿海的變遷,對他而言,影像創作與環境問題是相通的。「時間的觀點是我們看待環境最好的方式」環境問題如同創作影像,當下的狀態無法準確預測未來,而未來的結果卻往往是過去行為的延伸。許震唐認為,每一個人需要更誠實地面對自己對環境的影響。

從影像創作的角度看環境,時間是最關鍵的要素。影像捕捉的是當下的片刻,但其背後的成因和意義需要長時間去理解,就像環境問題一樣,無法在瞬間做出正確判斷,必須回顧每個時間點的背景和成因,才能全面看待問題的本質。這種非線性的理解模式,能讓我們在不同時間段檢視和解決環境問題,影像與環境因此有著深刻的時間性連結。

「環境問題沒有最好的選擇,只有最佳化的平衡。」影像創作與此類似,以創作者的角度而言,必須誠實面對現實,真實地呈現作品的本質,這種誠實態度同樣適用於台灣離岸風電的發展。因此,許震唐認為企業應在最佳化的原則下運行開發行為,這是對社會與環境負責任的態度。

以真實、事實與現實為基礎走向未來

許震唐的觀點揭示了彰化沿海地區風電發展的複雜性。從一個在地人、環境運動者和影像創作者的視角,他不僅看到了風電的必要性,也深感其對當地社會、環境和文化帶來的挑戰。他強調,企業與政府必須承擔起更多的責任,進行更長期的環境與文化研究,並在與當地居民的對話中建立溝通的橋樑。

對於彰化離岸風電的未來,許震唐的期許是明確的:「我們不應該浪費這麼好的機會。」這一地區的發展不僅是能源轉型的關鍵,也是台灣海洋文化與自然環境能否共存與共榮的試驗場。環境問題本質上是選擇的結果,沒有絕對的是非,維持現狀不一定意味著保護環境,關鍵在於各方角色之間的協調,是否能夠創造出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

在這樣的背景下,彰化的離岸風電發展必須在確保可持續性與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前進,只有在真實、事實和現實的框架下進行深入對話,才能建立信任,實現協作。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環境意識的提升,彰化或許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範例,展現出如何在能源轉型中實現生態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我們應抓住這個機會,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介紹

猜你喜歡

地方魅力再發現

讓地方絕無僅有的風景,成為說得出口的驕傲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