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凱恩
《片紙洛津》藝術共創工作坊圓滿結束!在7/13(三)、7/16(六)、7/20(三)這三天,由藝術家葉佳緯和導覽老師鹿港學哥擔任領路人,帶著鹿港國中、鹿江國際中小學的同學們和社區居民走到鹿港大街,用紙筆、相機記錄建築外觀、細節,再畫出自己的迷你街屋。
建築系出身的佳緯擅長繪製台灣傳統建築,閱房無數的他,說起建築的風格、樣式、構造和裝飾,眼神都散發著光芒;身為正港鹿港人的學哥,熱愛文史的他對鹿港大街歷史瞭若指掌,建築與家族故事都能娓娓道來。
至於活動名稱為什麼叫做「片紙洛津」呢?街屋作品是以白紙折成的,「洛津」則是鹿港的雅稱。
延伸觀看|葉佳緯Facebook粉絲專頁、鹿港學哥Facebook粉絲專頁
走在鹿港大街,感受新舊風格相融的魅力吧!
鹿港大街是一座活的建築博物館,建築物從街尾到天后宮呈兩路排開,綿延了約一公里長。從1934年市區改正完成至今將近百年,不少建築物經歷了改建或重建,立面改為現代風格,大街的樣貌變得更加多元,因此在大街上漫步時,你可以看到仿西洋式立面與現代風格立面互相交錯,這種兼容並蓄的街區氛圍也是鹿港大街另類魅力。
剛才提到的市區改正是鹿港大街改頭換面的轉捩點,在市區改正之前,鹿港大街並不像今日這般寬闊,甚至連汽車都不易通過,而且天空被街道上方的棚子遮住,人們無法從內部望見天空,因此又被稱作「不見天街」。
西元1934年(昭和9年)日本政府下令實施鹿港地區市區改正,也就是局部性的都市改造計畫。為了拓寬道路,不見天街兩側街屋的第一進被拆除,建築立面材質也由木材改為水泥,鹿港大街遂成為現今的樣貌。
市區改正後的大街,我們可以觀察到什麼?
不論你是不是個建築迷,大概都能發現到大街上的每棟建築所附帶的巧思,不論是放眼看整排街屋,或是單看立面上的裝飾,都是有趣的觀察方式。
除此之外,佳緯和學哥也指出好幾個值得一看的建築細節。
女兒牆
女兒牆是指在建築物屋頂四周的矮牆,有些會放上幾何圖型作為裝飾,有些屋主甚至會將家族姓名放在牆上,展現出大戶人家的氣派。你可以仰起頭,猜猜每棟建築物是哪戶人家的。
窗戶
鹿港的木工興盛,若仔細觀察鹿港大街建築的窗戶,不難看見工匠在窗花線條、玻璃裁切上展現出的高超技術,也有一種彼此較勁的意味。
番仔花
仔細看看建築立面可能會發現不少花草、稻穗的裝飾,這些裝飾俗稱「番仔花」,雕工精細、栩栩如生,富有古典之美。
姓氏
有些立面上會寫著英文字,它們是什麼意思呢?事實上,很多都是商號、姓氏的日語發音。
幾何圖形
受到藝術裝飾風格影響,許多立面上都有幾何圖形裝飾:從基本的四方形、三角形、菱形、盾形,到較複雜的形狀都有。
磁磚
磁磚有許多樣式,包括常見的溝面磚,溝面磚的表面具有平行的溝槽,可避免反光,進而避免遭受空襲。有的磁磚會上釉,多為綠色、褐色等。通常早期的富有人家才貼得起磁磚,因此看到哪棟建築的外牆貼滿了磁磚,大概就能對這戶人家的背景略知一二。
每棟迷你街屋都是內心的小宇宙
看完大街的街屋後,馬上來製作迷你街屋吧!
迷你街屋的作法不難:測量長寬後剪去不必要的部分,摺出邊線,勾勒出線條並著色,將白紙摺成長方體後黏合,房子的雛型便完成了。若要加點小巧思,在屋頂摺出一面女兒牆也是個不錯的想法。
在創作過程中,大家透過畫筆把內心小宇宙展現在白紙上:爬滿外牆的綠藤蔓、整面粉色的外牆、紫色的陽台欄杆、軍綠色的大門,有些人把自己的姓名寫在立面上。
不少人發揮敏銳的觀察力,將經典的台灣街道元素融入作品中,讓幻想的街屋多了幾分真實感:外牆的冷氣室外機、深色鐵捲門、覆蓋外牆的競選布條、房屋出售廣告、吊掛的綠色盆栽、店門口的小攤車、紅色交通錐、色彩鮮豔的懸掛式招牌、住家頂樓的祕密花園。
也有些讓人會心一笑的小細節:屋頂的貓、外牆的廣告單、搞笑的店名等等,每個人都展現出自己的想像力和創意,各個爭奇鬥艷。
《片紙洛津》特展將於2022年今秋藝術節展出~
1. 展覽時間:9/5(一)-10/9(日) 9:00-18:00 (每週一公休,開放時間依實際為主)
2. 展覽地點:鹿港十宜樓
歡迎大家來鹿港大街逛逛,別忘了進來看看我們的作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