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環境下的農業新願景:芳苑漁村的永續契機[芳苑鄉/彰化縣]

芳苑鄉,舊名番仔挖,歷經作為鹿港外港的繁盛時刻,躍居「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斗五番挖」的地位,又在日治時期稱為沙山,意即沙崙堆積成山之地,風頭水尾的地理環境,讓世代於此生活的人們,仰賴大海與土地而生。當東北季風襲來時,嚴苛的環境造就運用牛隻耕作、採蚵的漁法,形成獨特的海牛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然而,在這樣風土環境裡所生長的物產,多以花生、芝麻、地瓜等旱作為主,在今日的芳苑能夠有著什麼樣的產業新思維?或許我們能夠從油籽學堂的轉型,以及番挖水耕農場的嘗試當中,看見風土產業延續的可能。

Continue Reading風土環境下的農業新願景:芳苑漁村的永續契機[芳苑鄉/彰化縣]

線西市街旁的寧靜小村落[口厝/線西村/線西鄉/彰化縣]

線西村的範圍包含街區與口厝,口厝的巷弄空間感受符合自己原本對彰化沿海地區的既定印象,較少看到人的蹤跡、部分傾倒的平房,以及幾乎閒置的公共設施,整體聚落的巷弄十分蜿蜒,有種迷宮的感覺,是從本此田調歷程首個有此印象的村莊,但鄰近的線西街區則是線西較為聚集的商業區,形成一種特別的對比,或可以釐清口厝與街區彼此的互動關係。

Continue Reading線西市街旁的寧靜小村落[口厝/線西村/線西鄉/彰化縣]

彩繪社區內的製鼓工藝[溝內村/線西鄉/彰化縣]

溝內村有許多社區營造的痕跡,其中尤其以永安製鼓聞名,但整體村落的狀態仍感受不到太多活力,或許是天候與時間的因素影響,或是在發展觀光化後的熱度已逐漸退燒,實際上是哪些因素,仍須進一步的確認才能得知。

Continue Reading彩繪社區內的製鼓工藝[溝內村/線西鄉/彰化縣]

現今的空蕩宅第,曾經的輝煌年代[寓埔村/線西鄉/彰化縣]

寓埔村整體聚落與建築型式,不難想像過往應有許多大戶人家,但現階段應已大量外移,導致許多住宅已十分空蕩,但應是十分有故事潛力的村莊。另外,線西公園的位置設置在村莊南邊,也是感到很好奇的一部分,尤其公園和聚落形成的明顯邊界,以及永安宮和線西公園作為村莊的兩處公共空間,實際居民使用狀態的情形,也很值得進一步討論。

Continue Reading現今的空蕩宅第,曾經的輝煌年代[寓埔村/線西鄉/彰化縣]

士兵水流屍傳說與變動的海岸線[頂庄村/線西鄉/彰化縣]

或許是抵達時間是正中午,村莊裡幾乎沒看到什麼人出沒,但有看見家戶正在曬漁網,不確定是否為頂庄村的產業常態,而臺17線將村落切割的狀態,以及社區營造的痕跡,使這個村落的模樣有些破碎,只能從順安廟的建廟記當中稍稍窺見村莊與海岸的關係,但整體而言線索並不多。

Continue Reading士兵水流屍傳說與變動的海岸線[頂庄村/線西鄉/彰化縣]

鄭氏宅第與百年松王[海尾村/伸港鄉/彰化縣]

海尾村的聚落型態十分緊密,而有關於這裡的產業、傳說與洪水記憶,都很有繼續挖掘的線索,如捕鰻苗人是否仍存在?該處鰻魚苗的捕撈現況?鴉片成在村中的角色與記憶?松王與聚落的關係與傳說?鄭宅的家族發展脈絡為何?以及在地居民對於八七水災的洪水記憶?這些問題回扣至地景的變化,或許能夠較完整看見海尾村在近百年內的發展。

Continue Reading鄭氏宅第與百年松王[海尾村/伸港鄉/彰化縣]

工業區聚落的洪水記憶[全興村/伸港鄉/彰化縣]

作為第一個拜訪的村莊,第一印象是建築物牆壁上的綠色油漆,從興和宮的沿革上意外發現本村村民為芳苑移民而來,而為躲避洪水遷居自此,爾後又遭1959年八七水災,洪水記憶或許為此地的重要線索。此外,從早期移民至現今因全興工業區而遷入的外籍移工,或許是造成全興村地景變遷的重要因素。

Continue Reading工業區聚落的洪水記憶[全興村/伸港鄉/彰化縣]

一條什股路,新舊時代的分野[什股村/伸港鄉/彰化縣]

什股村與全興村皆受工業區影響,出現農工混合的聚落型態。什股村中的產業型態似乎更偏向製造業,可明顯持續聽到機器聲響,而以什股路作為南北的劃分,以及彎曲與筆直道路的對照,可明顯感受到聚落發展上的強烈對比,單調無變化的廠區建築,以及傳統建築上的裝飾,是什股村聚落所呈現的時代見證。

Continue Reading一條什股路,新舊時代的分野[什股村/伸港鄉/彰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