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環境下的農業新願景:芳苑漁村的永續契機[芳苑鄉/彰化縣]

芳苑鄉,舊名番仔挖,歷經作為鹿港外港的繁盛時刻,躍居「一府二鹿三艋舺四北斗五番挖」的地位,又在日治時期稱為沙山,意即沙崙堆積成山之地,風頭水尾的地理環境,讓世代於此生活的人們,仰賴大海與土地而生。當東北季風襲來時,嚴苛的環境造就運用牛隻耕作、採蚵的漁法,形成獨特的海牛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然而,在這樣風土環境裡所生長的物產,多以花生、芝麻、地瓜等旱作為主,在今日的芳苑能夠有著什麼樣的產業新思維?或許我們能夠從油籽學堂的轉型,以及番挖水耕農場的嘗試當中,看見風土產業延續的可能。

油車間的食農教育實踐

在盛產花生與芝麻的芳苑,自日治時期便出現油車間製作花生油及麻油,成為農產加工產業的開端,同時也作為提升農作物經濟價值的重要方式,新建美油籽學堂的前身「新建發製油」,即為陳籤於1933年成立的在地老字號製油廠。在台灣社會走向工商業時代,面對外來油品的挑戰與製程的轉變,老油廠搖身一變成為現代化的製油公司,延續過往農產加工產業的命脈,但在國內外接連出現食安事件的時刻,製油業面臨了前所未見的挑戰,面對消費者的不信任,該如何走出傳統產業的新路線?

新建美油籽學堂負責人陳煥明先生

在這樣的困境之下,新建美品牌第三代負責人陳煥明,透過重新尋找在地產業的特性,藉由契作的方式來生產穩定、安全的製油原料,並透過教育的行動,來讓學生、消費者都更能夠認識油品生產的過程,透過「油籽學堂」品牌的成立,期許這個近百年的產業,在未來的台灣社會當中,是能夠結合友善土地、教育意義和美學概念的存在,讓農業的發展前景能夠擁有更多的社會責任與價值,破除傳統產業必然逐漸凋零的思維。

油籽學堂與芳苑國小合作食農教育課程
在地農友教導學生如何為芝麻疏苗

油籽學堂

濱海植物與生態廚師的相遇

在芳苑,除了順應風土環境的旱作農業類型,在1986年農委會推行「設施園藝技術之開發」計畫後,水耕蔬菜栽培技術便在芳苑這個風頭水尾的地方落地生根,開展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農業景觀。番挖水耕農場的負責人洪新䒴,投入水耕產業約莫十餘年,期間曾到荷蘭、以色列觀摩精緻農業的經營方法,目前農場以種植生菜、食用花等作物,以水耕技術克服芳苑濱海地區冬季難以生產作物的環境劣勢,生產出安全、健康的食物。

番挖水耕農場負責人洪新䒴先生

然而,在水耕技術發展逐漸成熟的同時,洪新䒴也開始思考究竟什麼才是台灣的飲食文化?他提到農場裡復育的濱海作物「海馬齒」,是一種在海邊、魚塭都可見的定沙、護岸植物,是在地長輩過往會採集的食物之一,而近年透過與台灣生態廚師合作,結合這樣在地的傳統食材,作為天然的鹽分來源,期盼能夠發展出一個具備在地性又兼融多元價值的飲食文化,發展出一個農業與飲食相互結合的模式。

農場內種植的濱海作物海馬齒

番挖水耕農場

兼顧生態與環境的產業願景

從堤防上望向海的方向,是一望無際的溼地,這片溼地是餵養芳苑世世代代居民的母親,也是許多生物所居住的棲地,在度過國光石化的開發威脅後,芳苑這個緊鄰台灣西海岸的漁村,正在開展出自己的一條道路,從結合食農教育的製油產業,以及構思融合在地飲食文化的水耕蔬菜產業,都為這塊土地帶來更加永續發展的可能,讓農業發展的思維不僅止於產業,更是結合文化、環境與教育的價值展現。

作者介紹

猜你喜歡

地方魅力再發現

讓地方絕無僅有的風景,成為說得出口的驕傲

SHARE: